您当前位置:张恩东摄影 >> 游记与视频 >> 浏览文章
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
日期:2016年10月22日         文章点击数:
   没到茵莱湖之前,原以为这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,可是,当我们出了机场,乘坐大巴车又转乘小船来到茵莱湖的时候,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,原来我们并不是在陆地上去欣赏和拍摄茵莱湖的美景,而是住在水区。这里的原住民茵莱人,久居在这里,莱茵湖面随处可见浮岛,这里村连村,寨连寨,水面上到处是成片的居住区,我们要在水面上住两天,这样的环境令我大开眼界。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   茵莱湖是缅甸著名的避暑胜地,这里平均海拔1100米,因人工和自然形成的“浮岛”而成名。湖区四周山峦苍翠,黄绿色的湖水并不清透,湖面上到处是绿色的水生植物,既有低矮的,也有高大的,纵横交错的水道将水生植物分割开来,小船往来穿梭在湖面。据说茵莱湖一带有一万多户居民,大部分属于茵达族,散居于湖边的村落,茵莱湖上的水上村庄都是木制房屋,甚至有二三层的木头楼房,用竹竿支撑在水面上,一排排立在湖中央,远远望去,吊脚楼如海市蜃楼一般的立在水面,真是名符其实的水上人家。这是一个生活在水面上的民族,每家都有一条小船,小船宽一米有余,长有七八米,过去都是用浆划船,现在大多数都是柴油发动机,坐在船上噪音很大,小船可以坐三四个人,船启动后,船头高高地翘起,船尾则低低地压到水面。不论是游船还是渔船都是一样的,每家每户都离不开这种小船,每天抬头可见美丽的湖光山色,低头就是碧绿的湖水,撒下渔网就是一兜活蹦欢跳的鱼,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,过的倒是清闲与快乐。对于我们这些匆匆过客,无法理解他们的内心,但看到的是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画面。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   最令人称奇的是在湖面上居然可以种植农作物,当地领队说农作物不仅自给自足,还有剩余销往缅甸各地。我们在乘船返回酒店的途中,看到一个妇女站在小船上采摘番茄,我很是好奇,拍下这组图片以后,我百思不得其解,后来问当地领队,才知道这些勤劳智慧的茵达族渔民,世世代代久居湖面,早已掌握了水面种植技术。他们把湖上漂浮的水草、浮萍、藤蔓等植物聚集起来,再覆盖上湖泥,造成一个个的浮岛。这些浮岛的面积大小不等,大的有几千平方米,小的只有几十平方米。在这样人工建成的浮岛上,种植花卉、蔬果,构成独具一格的景致。最有意思的是这些水上菜园,可以随湖水的涨落而升降,“水涨田高”,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涝,也不必担心无雨而干旱,最有意思的是这些菜园还可以随意漂移,像船一样划水移动。我原以为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靠田吃粮,没想到茵莱人创造的水上良田,也改变了自身渔民的单一身份,他们不仅有捕鱼的绝技,而且还是种田的好手。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   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傍晚时分,黄昏的湖面略显寂静,夕阳斜射,映出无数光斑跳耀在水面上,不时有捕鱼回家的小船经过,有的船还在远处捕鱼作业,放眼望去,远山近水,湖光山色尽收眼底。在如此美丽的黄昏,我们边欣赏落日的余晖,边寻找拍摄小船捕鱼的画面。茵莱人由于常年生活在水上,发明了独特的单脚划船方式。船夫单脚站在船尾,用另一只脚勾住船桨把桨叶插入水中,灵巧地用脚旋转桨叶,桨起桨落,落水无声,小船漂曳前行,渔人优雅的身姿,如同在湖上跳着芭蕾舞。这种划船方式,他们可以空出双手用来捕鱼。我看到他们很少使用渔网捕鱼,用的最多的就是竹笼和船桨,有时用大大的竹笼,举起落下罩住水里的鱼,有时用船桨全力击打水面,如何判断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捕鱼,至今也不得而知。我坐在船头,边欣赏捕鱼人的绝技,边陶醉在茵莱湖的美丽的夕阳里,望着渐渐隐去的落日,湖面上泛着金光,我眼前的小舟和渔夫优美的捕鱼作业,形成茵莱湖一道靓丽的风景,它美的自然,美的淳朴,美的独特!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   茵莱湖还有很原始的手工作坊。以前看过央视的一部纪录片,片中讲述了世代生活在莱茵湖上的古村落的“水上人家”,其中手工纺织作坊的镜头,令我印象深刻,没想到我们的行程中有幸拍摄这样的画面。我们的小舟停靠在一片木房边,登上吱吱作响木楼梯,一踏进木屋,就看到几个古老手工纺线机和织布机摆在昏暗的木屋里,作坊里的工人既有年轻的妇女,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,她们娴熟的操作着破旧的手工机器。屋里还有一捆捆荷花的莲杆浸在水里,我好奇的看着这些原料,正在抽丝纺线的白发老太太看出了我的不解,拿起一根莲杆,从莲杆的中间抽出一根细丝,示意我用手拉一拉,我用手拉了一下,感觉还很结实。他们就是这样用野生的莲杆抽丝纺线,纺车在不停的转动,灵巧的手舞动莲杆,抽出一根根丝线。人们给丝线起了个好听的名字,称作荷花丝,多么飘逸动人的名字。接下来是用古老的纺车把丝线纺成可以织染的纱线轴。纺纱的是两位老人,头发已经斑白,脸上满是皱纹,面对镜头和频闪的灯光,依然轻盈的挥动双臂目光专注的纺线,看上去充满了活力。在这样笨重的手工作坊里,在织机有节奏的跳跃中,一根根丝变成一匹匹布,一件件漂亮的荷花丝织品。当我走出破旧的木楼,既有新奇,也有赞赏,更有说不出的感叹。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   在接下来的拍摄行程里,我们的小船队游走在木屋小村,继续参观茵莱湖的其它手工作坊。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制铁作坊,踏进木屋,铁锤叮叮当当的击打着烧红的铁胚,屋里摆放着很多铁制的刀和农具,有些铁器也对游客出售。最有趣的是卷烟作坊,年轻的女子把烟丝卷在没有烤过的绿叶内,剪刀一剪就制成当地的土烟,还要贴上小商标,高级雪茄就这样做成了。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处是长颈族女子纺织作坊,这是缅甸特有的一个民族,她们脖子上的铜环长期的套在脖子上,成为身体上一辈子的附属品。这些长颈族女人在向人们展示另类美丽的同时,引起我的还有反感和心酸,中国式的裹脚习俗已被抛弃,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时代进步。生活已经为她们套上了沉重的枷锁,莫让习俗再压弯了脊梁!在村子里还走访了其它的手工作坊,大都工艺历史悠久,手工机器原始,重要的是这些手工作坊是他们生存的一部分,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湖区,这些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每家每户的必需品,茵莱湖村村寨寨的人们依然需要这些产品。这里虽然条件艰苦,但是这种原生态的生活,却过的轻松和快乐。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
水寨茵莱湖——缅甸纪行(2)
   茵莱湖,我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它的美,它没有碧波万顷的艳美,也未看到湖光山色的壮丽,但他特有水乡泽国的原始生态,有吊脚木屋独有的纯朴。虽然没有蒲甘日出日落的惊心动魄,却独享一份安详和宁静。离开茵莱湖,未加刻意的留下很多思考与回忆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6年10月6日写于曼德勒
上一篇:千塔之城蒲甘——缅甸纪行(1)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下一篇:辉煌已逝的古都曼德勒——缅甸纪行(3)
版权所有 Copyright@ 2010 张恩东 版权申明: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..     站长统计